赏析 注解 翻译

子夜四时歌·秋风入窗里

佚名 〔先秦〕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风从窗子吹进屋子来,窗帘随着风飘了起来,皎洁的月光洒满闺房,唤起了思妇柔柔的情怀。
仰头看着当头的浩然明月,想起了出征在外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忧伤,多么希望这皎洁的月光能把心中融融的相思之情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

注释
罗帐:闺房中卧榻前挂着的绸缎幔帐,这里指的是窗帘。
寄情千里光:让皎洁的月光把相思之情奇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人。

赏析

  诗的第一句“秋风入窗里”,以朴素本色的口语,写出日常生活极为平常的景象。“秋风”这一意象所特具的萧瑟感和时序易迁,给思妇带来的感触是不难想见的。尤其是“入窗里”三个字,仿佛将秋风那股萧瑟寒凉之气也带入了室内,弥漫于整个闺房。虽未明写思妇的感触,但由此引起的凄寂感固可意合。紧接着第二句,仿佛又只是写极平常的风起帐飘的景象。但罗帐的意象本与夫妻爱情生活密切相关,罗帐飘扬的动象,往往更具有这方面的暗示。可是,如今当秋风入窗、罗帐飘扬之时,这个室内却显得分外空寂,往日双方深情蜜意、鱼水谐和的象征物——罗帐,由于人在千里之外,此刻竟成为触景生悲的媒介物了。这就自然引出了三、四二句。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有瞥见风飘罗帐到仰头看月,视线由室内移至室外。这本是思妇不假思索而不自觉的目光转换,但在“看月”的过程中,却不由自主地产生连翩浮想。明月光照千里,分隔两地的离人皆可看到它,而且把它看作传递相思的凭籍,在“仰头看明月”的过程之间,思妇已然思扬千里、心飞向远方的亲人;但“隔千里兮共明月”,双方空间的遥隔又使相思之情更为强烈。因此,又进一步产生“寄情千里光”的愿望:既然彼此同在一轮明月的光照之下,想必也能托此“千里光”将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千里之外的远人吧!这个想象极为新奇,也极自然而优美。引起思绪的外物(明月),在女主人公感情的酿化之下,此刻竟成了寄情的载体。由于明月的光波柔和清亮似水,在形态、质感上,与女子相思怀远的柔情有着相似之处,因而把它化为“寄情”的载体,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全篇只写了秋风、罗帐和明月这三种物象,但是由于它们作为诗歌意象,各自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点的色彩,都与思妇怀远之情有着关联,因此就共同组成了一个情调幽美、意境悠远的艺术境界。它有一般民歌的清新明朗、朴素自然,却跟它们在表情上勾画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哀婉的气氛,很好地体现了古乐府民歌那种清新浅近风格,也表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猜您喜欢
赏析 注解 翻译

子夜四时歌·春林花多媚

佚名 〔先秦〕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赏析 注解 翻译

子夜四时歌·渊冰厚三尺

佚名 〔先秦〕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刘邦直送早梅水仙花四首

黄庭坚 〔宋代〕

簸船綪缆北风嗔,霜落千林憔悴人。
欲问江南近消息,喜君贻我一枝春。

种竹

陈履 〔明代〕

孤轩俯清池,水光澹澄彻。白日群喧寂,觉与尘境别。

因有远俗心,颇亦慕修洁。扫径延此君,幽盟一时结。

最喜来清风,岂但羡高节。倘从二仲游,或与七贤接。

愿停林外车,共酌杯中叶。挥手谢宠荣,勋名让陶契。

隔帘听 迟阿秀不即,至为西樵司勋赋

陈世祥 〔清代〕

看绽烛花双蒂,吐瓣人刚到。罗帏笑揭声还悄。悄悄问问郎,为侬懊恼。

漏尽了。怎和衣、枕头歪靠。忙相抱。问郎轻笑。试向卿卿道。

如年永夜铜壶杳。听来偏错,故将人搅。未天晓。明朝细和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