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解 翻译

山行

叶茵 〔宋代〕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山不知道我的姓名,我也不知道这座青山的名字。
飞来的白色鸟儿好像认识我们,既对着我,也对着青山叫了两三声。

注释
姓字:就是姓名。
字:名字。
亦:也。
白鸟:鸥鹭之类长着白色羽毛的鸟。
似:似乎,好像。

参考资料 完善

1. 张剑著,唐宋诗词名篇欣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02,第208页

创作背景

  本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叶茵一生萧闲自放,布衣终身,故其常年闲居或游历,此诗应为其游历时山中独行而作。

参考资料 完善

1.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主编,宋诗鉴赏辞典,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07,第411页 2. 费振刚主编,永嘉四灵暨江湖派诗传(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第214页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诗人是初来乍到,互不认识,冷眼相觑,气氛尴尬而又沉闷;后两句转而写似曾相识的白鸟突然飞来,热心地出面介绍,使情景顿时活跃起来,对耸立幽僻的青山的畏惧感随即消失,变得亲切可爱起来。这首小诗将山行时,环境由生疏到熟悉,情绪由寂寞而愉快的微妙变化,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全诗明白如话,既天真又风趣;写法特别,情调隽永。

  首二句就让人眼前一亮,心中一奇。可以想象,诗人在山中独行,而且,这是个陌生的地方。他不知道这山叫什么名称。因为初来乍到,被他人格化了的山固然也不知道这位新游客叫什么名字。他把山写活了。“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我亦不识青山名”可以理解,而“青山不识我姓字”则只可理解幽默诙谐了。这就是让读者眼亮心奇的地方。也许这山景色秀丽,诗人很欣赏它。但心中感到遗憾:这山不认识我。或者是遗憾:我该早来游这里的山,观这里的景。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是老朋友了。我与这样秀美的山做老朋友真好。可现在,我们相互都感到陌生。它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它。如果是老朋友,就会相互感到亲切,而现在,我们之间好像有些陌生和冷漠。

  末二句打破了首二句“山”与“我”之间的僵局。这僵局,是由那只悠然而来的不知叫什么名的浑身有着白羽毛的“白鸟”打破的。看得出来,白鸟是这山中的常客了,与“山”似乎早就“相识”。它们是老朋友了,鸟鸣是无意无心的,或是在呼叫同伴,或许它也太感寂寞因此而自鸣。而诗人却捕捉到了这一霎那间的变化,欣喜地想,这白鸟不是在自鸣,而是在“对我对山三两声”。一下子,这白鸟的鸣叫将“山”与“我”乃至将“山”、“我”、“白鸟”的距离都拉近了。他和山成了朋友,和山中的白鸟也成了朋友。诗人郁郁独行山中的寂寞与无聊一下子冰释了,心中顿生喜悦。山也亲了,鸟也亲了。有着这样的心情再来看山观景,一定会比刚才更美了:景美心更美了。

  人最怕寂寞。寂寞时,一声鸟鸣,一声兽吼,一阵水响声,一阵风声……都会让人舒眉展眼,心胸开阔。这首小诗,非常别致有趣地表达了这种人性的需要。

  这首七言绝句,在构思、立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点特别,乍读费解,仔细吟咏,却能从中体察出一种意境,领略到一种情韵。写法特别,情调隽永。此诗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格调近似:“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李诗侧重表达在静观中“天人合一”,而叶诗主要写动态中协调沟通。

参考资料 完善

1.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主编,宋诗鉴赏辞典,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07,第411页 2. 费振刚主编,永嘉四灵暨江湖派诗传(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第214页

叶茵

吴江笠泽人,字景文。不慕荣利,萧闲自放,名其所居曰“顺适堂”,与徐玑、林洪相唱和。其诗闲雅清矫,与魏野、林逋风格相近,如《古意》、《竹风水月》等多为淡泊清雅之作。著《顺适堂吟稿》五卷。

猜您喜欢

兵行褒斜谷作

武元衡 〔唐代〕

古地接龟沙,边风送征雁。霜明草正腓,峰逼日易晏。
集旅布嵌谷,驱马历层涧。岷河源涉屡,蜀甸途行惯。
矢橐弧室岂领军,儋爵食禄由从宦。注意奏凯赴都畿,
速令提兵还石坂。三川顿使气象清,卖刀买犊消忧患。

宫词

武衍 〔宋代〕

牡丹春御正稼华,有旨今年不赏花。
剪落金盘三百朵,内批分赐近臣家。

山行

叶茵 〔宋代〕

舍棹入山村,山深树自繁。
短歌田舍乐,长揖野人尊。
苔老云生石,松高月闯门。
不闻名利语,太古一乾坤。

浮云楼

滕元发 〔宋代〕

举头便是长安日,弄袖时飘梦泽风。
茂苑久抛飞鸟外,楚台遥在碧云中。

哭林逸人 其四

徐熥 〔明代〕

怜君易箦垂亡日,值我囊书远别秋。欲哭灵帏山水隔,空将双泪寄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