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解 翻译

闺怨

王昌龄 〔唐代〕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不知 一作:不曾)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初春来临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见到路边杨柳新绿,心中一阵忧愁,悔不该叫夫君去从军建功封爵。

注释
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赏析

  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未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创作背景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猜您喜欢

送马秀才移家京洛便赴举

刘长卿 〔唐代〕

自从为楚客,不复扫荆扉。剑共丹诚在,书随白发归。
旧游经乱静,后进识君稀。空把相如赋,何人荐礼闱。
赏析 注解 翻译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唐代〕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蕲春听琵琶五首

孔武仲 〔宋代〕

百转千萦住复移,浑如啄木在高枝。
春效极目快晴后,峭绝一声飞去时。

赠许德容

卞荣 〔明代〕

少年赤手能缚虎,踏遍东华软红土。
缠头百万轻买笑,挽弓两石漫好武。
江南风月谁平分,拂衣归卧龙山云。
姑苏台下为别墅,招要三友咏五君。
金屏如花人去早,北里薰天迹如扫。
平章不必唤张侯,来往风流成二老。

题张子政黄大痴松亭高士图

袁华 〔明代〕

大痴老人天下士,结客侠游非画史。酒酣泼墨写荆关,咫尺微茫数千里。

筲箕泉头鹤上仙,空遗宝绘人间传。弟子颠张早入室,重冈叠嶂开云烟。

太山斗绝何由缘,下有鸟道丹梯悬。此中疑是避秦处,仰见茅屋岩崖边。

松亭蒿目者谁子,耳谱流泉横绿绮。不知捷径在终南,每逢佳处辄留止。

我生亦有山水癖,吴楚燕齐遍游历。风尘澒洞难再往,坐对此图三太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