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行宫记·其一

赵国璧 〔明代〕

  赵庄村古有泰山圣母庙于古葵丘东三里,有史录始肇于国朝永乐之初,初为方寸之余,后村族人多次复修,渐而壮观,国朝成化二十二年,宪宗纯皇帝遣使谒泰山兼觅良方献其母,一日,使经赵庄,日渐落暮,遇圣母庙而借宿歇息,使闻庙祝言,泰山圣母之灵也,遇事可求,使信之,虔心礼求,次日,使果于赵庄西南数里处,寻得良药,使感怀泰山圣母之灵验,遂将其所遇奇事书于折,上奏于朝,宪宗闻后,甚悦,御赐泰山行宫牌匾,又闻圣母庙残垣断壁,下令命县令重修之,数月后修缮完毕,其大殿三楹,配殿四楹,正殿中置碧霞元君,东置佩霞元君,西置紫霞元君,殿后置观世音菩萨,配殿置四神五圣,雕梁画栋,制极弘敞,蔚然大观。今国朝隆庆五年,因常有黄水祸之,致行宫内外破落不堪,故族人共力复修之,以复其盛观。泰山行宫神之灵也,籍此以名,且闻名天下,来此谒而观之者甚多。

  余世祖自国朝永乐之初,从山西洪洞县徙至赵庄村,便世代久居于此,至今百余年,余自龆龀即奉泰山圣母,昭余之周全,学业方成,余常年求学于外,咸有归家,今幸归之,族中叔伯及村诸贤达之士闻余登进士,甚欣,值余归乡之际,尝邀余共商修缮泰山行宫诸事。家尊在世时,常教余以仁孝行天下,万不可不敬泰山神,曰:泰山之大者,亘东土,为五岳雄长,其神灵呼,圣母授孝,天下归心,共祭之,余自不敢不敬,戴玄履黄,必敬之。且敬之可获福,不敬之则得祸。家尊甚慰,曰:吾儿宽厚孝善,且胸怀凌云,则必有宏图。

  余幼学时,家尊教余之兄弟甚严,常曰:父母同负育人之责。一日,尊因商寄旅大名府,遂书信遣人送至家中。余慈见信曰:子完之教,责在尔躬,而汝切记,勿因女色心性,而偏爱者多,殊不知爱之不以其道,反足以害之焉。其道维何,约言之有四戒四宜,一戒宴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发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以上八则,为教吾子子完之金科玉律,尔宜铭于心间。后余之登士,虽身用心专,皆归于余尊之严教之。

  赵庄族领兹率众族人贤达之士,谋扵乡,率己之力,因其旧而新之。扵是门阙、轩牖、堂陛、庙庑之数,举增其度。凝旒、负扆、銮车、两卫之仪,率亦如礼,荐献有所,余与族人甚为庆悦;山川照映,妖厉不作;俨然威灵,下临人世;由是知,泰山行宫之为尊矣!夫明有礼乐,圣贤谟训,教之诲人,犹有弗率者。而神灵黙定扵下,当其祸福影响之际,若震隐慝。然有不威而惩,不劝而化。踞身敛迹,知有修省,善者益以善,恶者亦輙为衰止。是有德形之助扵国家之治,大矣!

  敬甫穆君为余至戚世交,生死同袍,且同窗弥久,今假以泰山行宫修缮完毕之际,特邀其与可守张君来赵庄以同游行宫复新之巨观,是为记铭。

  国朝隆庆五年进士赵国璧捐刻 族人

  国朝工部郎中穆文熙捐赠 东明县邑人

  国朝东明县令张正道捐赠 四川潼川州人

赵国璧

赵国璧(1542-1591),字伯完(伯:因春秋五伯会盟于村庄附近的葵邱,完:完璧归赵之意)、子完,号全石,绰号“赵拐撇”,直隶大名府东明县古葵邱东赵庄人(现今属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赵庄村),明代著名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明万历十年(1582)二月,例升为河南右参政(从三品),六月权臣张居正病逝后各路言官弹劾张居正,后被抄家。九月,赵国璧便以病为由而辞官回籍。万历十二年(1584)十月,赵国璧因受石星、穆文熙的影响也被重新启用,调任吏部,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因身体确有隐疾(拐撇),几年后就再次辞官归田,不再仕出。

猜您喜欢

青萝馆 其一

李攀龙 〔明代〕

十亩青萝别馆开,使君延眺意悠哉。风摇北渚清阴合,烟杂南山黛色来。

台敞高秋深染翰,庭虚斜日净衔杯。西邻荣叟常还往,带索应同薜荔裁。

田家即事二首 其一

林大钦 〔明代〕

方塘跃潜鱼,春鸠鸣桑枝。远烟纷漠漠,绿畴生华滋。

农人荷锄归,稚子候荆扉。春醪与园蔬,绻然慰式微。

世事难与期,寸心宁自知。明晨有幽兴,持竿看浴鹚。

鲁桥南见麦

张弼 〔明代〕

久旱淮阳无麦苗,济南忽见翠翻涛。客怀深为苍生喜,欲典青衫醉一瓢。

雪中送郝画士还陶兼讯岱舆黎年丈

赵国璧 〔明代〕

门外高林万玉攒,马蹄东去路漫漫。
画中诗景春长在,囊裹湖山雪不寒。
陶水暮云堪独卧,漆园芳草忆同看。
烦君为报同袍侣,远道梅花欲寄难。

泰山行宫记·其二

赵国璧 〔明代〕

  双井村旧无泰山行宫,有之自今日始,其为制也,大殿三楹,前承以抱履,务列雨庑,置十王,重檐画壁,制殿轮奂,屹然巨观。工肇于万历元年(1573)某月,成于三年(1575)某月。而终始其事者,则信士王勇也。

  梁子来孟家是村、尝邀余往游,而因讯余以泰山神为由。余曰:“山之大者,其神必灵。泰山为五岳雄长,故其神雄五岳者,理也。”曰:“然则奚有所谓行宫?”余曰:“泰山亘东土,而其神则周游八殿,无所不至。人意其所至,乃为宫承之。譬之达官,然所在衙署也,所经传舍也。行宫者,其即传舍之谓乎!”曰:“然则奚为而祀行宫?”余曰:“人意泰山远,欲祀之而不得,故立为行宫祀之,盖冀之以获福免祸。而君子则因而崇之,以诱人于行善者也。故闻雷霆之声者,必自循省其念;而睹洪涛之险者,未又不震慑其心。刻木为吏,非吏也,而期不对;画地为牢,非牢也,而期不入。土木而衣冠之,威望之而致钦;贵人搔首而行于市,则人不让道焉。由此言之,则善念以触而兴,以不触而泯者,人情大抵然矣。故君子又见于此,众以为事神获福,则因而成之;众以为慢神得祸,则因而惧之。古有神道设教,殁谓此与!”

  梁子来孟曰:“君谈祀神之说备矣。然则君子之于善恶则如之何?”曰:“君子之心所畏者惟天,天者理而已。故理为祀,而不以祀为祀。其所见如斯而已,不知其他也。”梁子辗然曰:“君谈神人之理异甚,吾得闻所未闻,此岂惟足以昭吾乡人!”

  方今淫祀大兴,佛屠宫观满天下,吾欲揭之五岳之巅,未能也。乃姑砻石而镌之词焉,不徒纪岁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