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解 翻译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

佚名 〔先秦〕

五里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陕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船行五里以后从相风竿头看出风速在减小,风势逐渐缓和。不做摇橹的动作,船桨也停下来不动,但船还在前行。
眼前都是粼粼闪动的水波,往船前看,前面的山峰好像全都迎面走来。仔细看,前面的山峰并没有动,而是船在前行。

注释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五里:或应为五量,即五两。竿:即“相风竿”,竖在船上预测风向,顶上刻作鸟形。
长风:一作“张帆”。棹(zhào):船上的桨。
柔橹:操橹轻摇。橹,一作“虏”。施:使用。却:助词。
陕灼:疑即“闪烁”,形容水波的闪动。
子细:即“仔细”。

参考资料 完善

1. 唐圭璋 潘君昭 曹济平.唐宋词选注.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2019:9-10 2.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76-277

赏析

  这首词载于《敦煌曲子词》中,此词上片写船夫启航、扬帆的经过,下片叙舟中人行船所见。全诗篇幅不长,却多变化,借助行船及舟中人所见情景的生动描画,以轻快的节奏,传达出船夫愉悦的心情。

  首句“里”当是“量”的形误。六朝以后,“两”“量”常常通用。五里即五两。凡开船,必先看五两。风欲平,是说风力转弱。顾况《五两歌送张夏》:“竿头五两风袅袅,水上云帆逐鸟飞。”船原先停泊在避风的港湾。船夫好容易从侯风器觇得风势转趋平缓,赶紧拔锚启航。但驶出港湾时遇上打头风,逆风划船,走得很慢,所以说“觉船行”。及至驶到江心,“柔橹不施停却棹”,顺风扬帆,乘风破浪,连橹和桨都不用使,而船行快速,所以说“是船行”。两语相承,用“觉”和“是”两字分点,似复非复,精当之极。

  换头“满眼风光多闪灼”,波光明灭,闪烁不定。不说船行进的快速,而以“看山恰似走来迎”,化静为动,着重写出船行山迎相对运动的感觉。山,原本岿然不动,由于舟船行驶,映入舟中人眼帘的是仿佛山在迎面走来。这种疑动式是由视官造成的心理错觉。审美主体赋予静止的审美对象以动感,可以增强诗词展现的画面的趣味性。这在古典诗歌中用得较多,比如梁元帝萧绎《早发龙巢诗》:“不疑行舫动,唯见远树来。”庾肩吾诗句也有“只认己身往,翻疑彼岸移”(《随园诗话》卷三引)。李白《望天门山》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句。这些都是描写一种疑动的境界。但,在曲子歌辞里却并不多见。而此篇写得又早,弥觉可贵。煞尾又说:“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兜底点破,未免失之过于直露。

  这首词上片写启航、扬帆的经过,下片叙行船所见。乍看起来仿佛纯在写景,只字未及船夫的心情。其实不然。诗贵含蓄。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载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语:“情在词外曰隐。”所谓“隐”,不是一目了然的正面直说,而是借物达意,深文隐蔚,馀味曲包。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借助行船及舟中人所见情景的生动描画,以轻快的节奏,传达出船夫愉悦的心情。押韵自由,“行”字韵重复又重复,却又非独木桥体,这是早期民间词的特点。

参考资料 完善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76-277

创作背景

  此词为敦煌曲子词之一,是唐代民间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词意看,此词为代舟子言,或即为舟子所唱之歌。

参考资料 完善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76-277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猜您喜欢

长门怨

吴少微 〔唐代〕

月出映层城,孤圆上太清。君王眷爱歇,枕席凉风生。
怨咽不能寝,踟蹰步前楹。空阶白露色,百风寒虫鸣。
念昔金房里,犹嫌玉座轻。如何娇所误,长夜泣恩情。
赏析 注解 翻译

立春偶成

张栻 〔宋代〕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赏析 注解 翻译

江南春·波渺渺

寇准 〔宋代〕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天仙子 其四 烧香

高濂 〔明代〕

柏子兰芽几上焚。松窗烟霭散清芬。残炉隐隐梦回闻。

通紫雾,袅青云。一帘花影荡湘纹。

大风

施补华 〔清代〕

黄云天半波涛涌,惊飙震荡阴山动。酒泉城外军声喧,千帐忽作胡蝶翻。

筚篥乌乌吹不起,硬雨著人攒万矢。辕门老卒曾出关,诸君未见边风颠。

君不见,瀚海茫茫沙怒卷,人马吹空似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