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解 翻译

山村咏怀

邵雍 〔宋代〕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知不觉一走就离家二三里远了,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路边亭台楼阁有六七座,还有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注释
去:指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参考资料 完善

1. 刘阳生.《新千家诗》:中西书局,2010.10:第174页 2. 艾尼.《新手妈妈育儿图典》: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10:第93页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完善

1. 黄遵洸.《英诗咀华:汉英对照》: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01:第5页

简析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参考资料 完善

1. 刘阳生.《新千家诗》:中西书局,2010.10:第174页 2. 徐昭武,杨培晶.《小学古诗词背育篇目译释与赏析大全》: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08:第111页

故事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猜您喜欢

夔门邂逅同年汪丈议示诗和吟三首

程公许 〔宋代〕

万里吴天问去程,停桡峡口约偕行。
苍颜相对曾相识,千佛经中记姓名。

偈颂七十六首

释子益 〔宋代〕

虚空年与寿山同,答处由来在问宗。
但见皇风成一片,不知何处是疆封。
赏析 注解 翻译

漫感

龚自珍 〔清代〕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云峰庵

赵汝驭 〔宋代〕

一庵移向白云深,丁卯年来住至今。鸟哢蝉鸣俱过耳,心如铁石发如金。

满庭芳 行歌

黄永 〔清代〕

负手行歌,携筇独啸,闲闲桑者谁欤。古人未往,桀溺与长沮。

缚就几间茅屋,随高下、种竹栽鱼。出门见,青山当户,流水绕吾庐。

先生今老矣,人应弃我,我亦怜渠。喜松花作酿,细菜堪菹。

唤取山妻稚子。团圞坐、扣缶吹竽。朝朝愿,花前酩酊,此外更何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