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解 翻译

蝶恋花·辛苦钱塘江上水

辛苦钱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东趋海。终古越山澒洞里。可能消得英雄气。
说与江潮应不至。潮落潮生,几换人间世。千载荒台麋鹿死。灵胥抱愤终何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钱塘江上的水是何等辛苦啊,日日向西回流,日日又东流入海。千年万代,越山在这弥漫无际的水流中,岂能消尽英雄之气?
我想告诉江潮,不用这般辛苦来往。潮落潮生,换了几番人世。事过千年,姑苏台早已荒废,游于台畔的麋鹿也已死去,伍子胥的灵魂抱着终古的幽愤又有什么意义呢!

注释
蝶恋花:蝶恋花,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为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钱塘江:旧称浙江。
日日西流:谓潮水涨潮。
越山:浙江一带越国故地。
澒(hòng)洞:水势汹涌。
可:反诘之词。
应:表示料想之词。
人间世:人世。
荒台:此处指姑苏台。
灵胥:指伍子胥。

参考资料 完善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243

创作背景

  静安词集中,咏及故乡海宁潮者仅两首,此其一也。这首词创作于1898年秋,王国维有感于戊戌变法,虽然他对变法有所看法,但内心也知道这是历史潮流不可逆转,所以有所感而填写此词。

参考资料 完善

1. 萧艾.王国维评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72

赏析

  这首词上半部分描写了钱塘江潮浩浩荡荡一去不返的气势。下半部分通过江潮展开联想,说明历史的潮流也是如此,千古的英雄人物又有谁是恒古不变的。在思想感情上王国维想表达对旧时代的追忆,但内心又明白时代的变革是不可逆的。艺术特点上王国维加入了西方的哲学思想,但传统词的感发力度还有所欠缺。

  “辛苦钱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东趋海”几句,是套用纳兰性德国的“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珏”。纳兰那首词本来是用来悼念亡妻的,王国维却把这个“辛苦”拿来形容江潮,一开口就给了江潮人的感情。“日日西流”是写潮起,“日日东趋海”是写潮落。但那“西流”的势头是不可能持久的。

  “两岸越山澒洞里”的“两岸”曾作“终古”。是为了避免与前面的两个“日日”重复,因为前面的日日就有终古如此的意思。“澒洞”是形容大潮来的样子,就如同人们常说的山是永恒的,水是无常的。这是对钱塘水潮的描写。

  “说与江潮应不至”是王国维对潮神同情的劝告。王国维在这里讲诉了一些事实,多少历史朝代都成了过去。关于越国必然灭吴的预言固然成了现实,可是越国后来不是也被灭掉了。楚平王死了,伍子胥还可以鞭打他的尸体泄愤,而吴王夫差花费巨大财力修建姑苏台成了麋鹿游戏的荒野,一代人的是非恩怨纵然轰轰烈烈,但与永恒的大自然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所以“灵胥抱愤终何是”一切的成败都是相对的,不要指望那么一天讨回一个绝对的公道。

  所以,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感情和理智实际上也像光泽的钱塘江潮水一样,一个西流,一个东趋。他的感情赞美潮起西流的悲壮,他的理智认同潮落东趋的结果。而这种潮起潮落的意象,正是作者内心矛盾冲突的形象化反映。这首词虽然也有悲观忧郁的色彩,但更以激情与义愤见长。它确实包含有哲理的理智,但它的形象和议论中都带有极强烈的直接感发力量。

参考资料 完善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243
猜您喜欢

书怀

陆游 〔宋代〕

楚泽巴江两鬓残,夕阳又是倚阑干。
敢言日与长安远,惟恨天如蜀道难。
客枕五更归梦短,新诗千首後人看。
青帘白舫何时发,醉听琵琶兴已阑。

送杨可及第还乡

梅询 〔宋代〕

君恩兼喜拜维桑,路入家山道更光。
春色殿前初脱白,秋风陇上见焚黄。
偏留名纸呼先辈,喜初蓝袍到故乡。
科第孝思俱已遂,却经剑栈莫凄凉。

题兰竹双蝶图

胡奎 〔元代〕

湘浦歌竹枝,湘皋采兰叶。二妃招不来,贞魂化为蝶。

送别

李叔同 〔清代〕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注解 翻译

江乙对荆宣王

刘向 〔两汉〕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