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解 翻译

紫薇花

白居易 〔唐代〕

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在丝纶阁值班,没什么文章可写,周围一片寂静只听到钟鼓楼上刻漏的滴水声,时间过得太慢了。
在这黄昏的寂寞中,我一个人孤独地坐着,谁来和我作伴呢?惟独紫薇花和我这个紫微郎寂然相对。

注释
紫薇花:落叶亚乔木,夏季开红紫色的花,秋天花谢。
丝纶阁:指替皇帝撰拟诏书的阁楼。
刻漏:古时用来滴水计时的器物。
紫微郎:唐代官名,指中书舍人,因中书省曾改名紫微省,取天文紫微垣为义,故称。

参考资料 完善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40 2. 乔万民.千家诗·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63 3. 李希南.白居易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202-203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一题《直中书省》。“中书省”是朝廷处理政务,代皇帝拟订诏令的机构。因为省中多植紫薇,曾改名为紫薇省。白居易于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十月任中书舍人,长庆二年(822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此诗当作于长庆二年中白居易在中书舍人任上紫薇花开的日子。

参考资料 完善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40 2. 李希南.白居易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202-203

赏析

  这首诗中所写的丝纶阁、钟鼓楼,既表现了宫廷的特色,也指出了诗人“独坐”的原因是正在宫中值班。黄昏的皇宫是一个寂静的世界,令人感到沉闷而百无聊赖,仿佛时间的流逝也变得缓慢。但是按照规矩,值班的官员不能四下走动,这更将诗人困在了一个相对局促的环境里。在诗中所描绘的这一天,诗人没有什么需要处理的公务,只有看看鲜花,听听刻漏声,打发着这空虚无聊的时光,等待着“下班”时间的到来。在这首诗中,诗人隐约地表达出了对自己所从事的枯燥工作的失望,并通过对宫廷环境的描写,影射了当时沉闷的政治气氛,进而表达了对此的不满。

  “独坐黄昏谁为伴,紫薇花对紫微郎”的诗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这样不乏幽默的语言,对自己寂寞的心情加以安慰,也嘲讽了宫廷生活的空虚无聊。一个“对”字,描绘出了诗人与花“相看两不厌”的情景,将诗人独自一人、无人相伴的情景烘托得更加生动,也将诗人闲坐无所事事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传神,使诗句更有情趣,充分地展现了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力。

  全诗描写诗人当值丝纶阁,因无事闲坐而觉得刻漏声长,因寂寞无伴而端详紫薇花,又因端详紫薇花而感到更加寂寞,字句浅白、叙事清晰、说理明白,这正是白诗最大的特点。

  如果将这首诗与周必大的《入直召对选德殿赐茶而退》、洪咨夔的《直玉堂作》加以比较就会发现,都写了宫禁的静穆以衬托皇宫的庄严,都写了紫薇花以突出翰林院、中书省的工作性质,都表达了几分得意之情,以显示受到皇帝的恩宠是很荣耀的事。则此类诗的写作缺乏创意,也就可想而知了。

参考资料 完善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40 2. 李希南.白居易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202-203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猜您喜欢
赏析 注解 翻译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唐代〕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赏析 注解 翻译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唐代〕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逢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过淀山湖

张扩 〔宋代〕

昨日过湖风打头,苇蒲深处泊官舟。近人乌鸟语声碎,濒海风烟日夜浮。

午饭腥咸半鲑菜,客床颠倒一皮裘。平生浪说在家好,晚向波涛未肯休。

题庆云东竹水居

成廷圭 〔元代〕

水光当户白,竹色上衣青。风露涵虚室,江湖入净瓶。

林梢闲挂锡,月影静翻经。止观何闻见,秋声出杳冥。

石炭行

刘崧 〔元代〕

君不见庐陵周原上山兀,草木无根尽童突。何年下掘得石炭,劫灰死凝黑龙骨。

十年兵兴铸鍊多,千包万秤严征科。乡夫如鬼入地道,鞭血哭泪交滂沱。

斸深掘远不知返,土囊砑空忽崩反。十人同入几人归,接绠篝灯出牵挽。

舟输担负入公家,连屋委积如泥沙。霞蒸风吼入炉韛,但见刀戟锋镞烈燄闪闪飞银花。

我愿天公悯民苦,尽敕石煤化为土,随穴湮填永无取。

便令四海歌升平,烧山铸镈销甲兵,民绝横死无苛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