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解 翻译

秋声赋

刘禹锡 〔唐代〕

  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惊绮疏之晓吹,坠碧砌之凉月。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夜蛩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绝。远杵续兮何冷冷,虚窗静兮空切切。如吟如啸,非竹非丝。合自然之宫徵,动终岁之别离。废井苔冷,荒园露滋。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咿咿。则有安石风流,巨源多可。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堕。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幺么。

  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宰相中山公写了篇《秋声赋》,用来应和吏部尚书的赋作,一唱一和都很绝妙。虽然都表现了遇到良时、理想得以施行的未尽兴致,却仍有时光匆匆、人生易老的感叹,何况像我这样抑郁苦闷、老而多病的人呢?吟诵之后,援笔成章,以寄托我心中的孤臣之愤。

  蓝天有如清澈的水啊,是那样遥远深幽;百虫迎来了岁暮啊,万叶也在吟唱寒秋。树林中将要飘下的枯叶,在西风中瑟瑟作响;潜藏的昆虫呼唤着同伴,声音凄凉而又悲忧。送那将归之人啊,来到水边;远离了故土啊,为望乡登上高楼。晚秋的树枝上蝉鸣阵阵,牵惹旅人的乡愁;黄昏的蔓草中寒蝉哀吟,引起人几多离愁?

  还有那苍松翠竹在风中摇曳,梧桐楸树早已枝凋叶脱。感受着晓风破窗而入的凄寒,凝视着洒满碧阶的清凉月色,不由得想起征人远在塞外的艰辛,少妇独处空闺的寂寞。夜间蟋蟀鸣叫啊,织布机声声急促;长空北雁叫啊,书信早已断绝。远方那断续的捣衣声啊,清冷激越;虚掩的窗户真寂静啊,盼不来亲人多悲切!如低吟,似长啸,不是笛箫,也不是琴瑟。合乎自然的音律,触动人终年的别绪。废井边,青苔已经布满;荒园中,到处是寒凉的露滴。此时此刻,即使有谢安那样的潇洒风度,像山涛那样的宽容随和,即使为平天下辅佐君主,将各学派的发展亲自掌握,也会有感于秋虫在窗前的鸣叫,慨叹凉叶在初秋时的凋落。只是这感慨不同于宋玉由秋引起的悲伤,也迥异于潘岳悲秋的微小琐屑。

  啊!千里马虽雄心不已,却已经衰老,苍鹰虽未腾空,却充满搏击之情。我一听到秋风的呼啸,便怦然心动,一看到苍茫的秋色,精神也为之惊醒。力量虽已将尽了啊,脚还受到束缚,可我还是要奋进向前,只因了那凛冽的秋声!

注释
相国中山公:即李德裕。
属(zhǔ):请人唱和。天官:指吏部,主选授之事。太常伯:龙朔二年(662年)改吏部尚书为太常伯,这里指王起。
得时行道:逢时易达,得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光阴之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之感叹。
伊郁:愤懑,忧烦。
斐(fěi)然:形容有文采。
窅(yǎo)窅:深远的样子。悠悠:渺远无限。
辞林:凋落的树叶。
潜:隐藏。命侣:招呼伙伴。啁啾(zhōu jiū):虫鸣声。
送将归: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慷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吾土:故乡。王粲《登楼赋》: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露蝉:露水中的蝉。蝉翼被露水打湿,飞行困难。
夕草起:一作“夕蔓趣”。寒螿(jiāng):指蟋蟀。
含韵:秋寒中仍然保持风韵。
梧楸:梧桐和楸树,都是早落叶的树木。
绮(qǐ)疏:雕镂华丽的窗户。疏,窗户。
征行:指远行征戍的丈夫。
碧砌:青绿色的玉石台阶。
骚屑:风声,这里喻叹息声。
蛩(qiū):蟋蟀。机杼(zhù):织布机和梭子。
音书:音讯书信。
远杵(chǔ):远处传来的捣衣声。杵,捣衣的棒槌,唐代妇女每于秋季捣衣。泠(líng)泠:泉水滴沥的凄清声。
虚窗:虚掩的窗户。切切:悲伤的样子。
竹:笙笛一类管乐。丝:琴瑟一类弦乐。
宫徵(zhǐ):宫、商、角、徵、羽五音中的两个。宫声低沉,徵声清幽。这里代指音律,指大自然中的声响。
动:触发。终岁:终年到头。
露滋:被露水滋润。
苍苍:苍茂繁密。寂寂:安静的样子。
槭(sè)械:风吹叶动声。咿咿:虫呜声。
安石:指谢安,其字安石。《晋书·谢安传》:谢安少有重名,累辟官,皆不赴任,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四十余岁有仕进志,能知从。官至大都督。
巨源:指山涛,其字巨源。《晋书·山涛传》:“羊祜执政……出为冀州刺史。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族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后人为吏部尚书,前后选举,周遍内外,而并得其才。”多可:多许可,多宽容。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
六符:即泰阶六星之符验,也即天象对世事作出的反应。《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以观天变,不可不省。”颜师古引应劭注:“《黄帝泰阶六符经》一: ‘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三阶平则阴阳和,风雨时,社稷神祗成获其宜,天下大安,是为太平。三阶不平……百姓不宁,故治道倾。’”
施:施行。九流: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
阴虫:秋虫。鸣轩:在窗前鸣叫。轩,窗。
初堕(duò):开始凋落。
宋玉:指宋玉《九辩》。
潘郎:即潘岳,其字安仁。幺么(yāo mǒ):渺小,这里指潘岳《秋兴赋》。
骥:千里马。枥(lì):马槽。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鞲(gōu):皮做的臂套,用以架鹰。
眄(miǎn):看。天籁(lài):自然界的音响。
痑(tān):马病,这里指衰老。受绁(xiè):捆缚。绁,捆绑。
奋迅:奋发迅疾。奋,奔驰。

参考资料 完善

1. 赵逵夫 编.历代赋评注 5(唐五代卷).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386-390 2. 刘磊 编著.名赋赏析.北京:金盾出版社,2012年:185-188 3. 王飞鸿 主编.中国历代名赋大观.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07月第1版:490-491

创作背景

  由赋序可知,此赋是作者为“寄孤愤”而创作的。至于创作时间,卞孝萱《刘禹锡年谱》任务是会昌元年(公元841年)秋,作者七十岁,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时作;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以为太常伯指令狐楚,“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春,德裕入相,其夏(令狐)楚除吏部尚书,《秋声》之赋,盖即在是年之秋。”“至于禹锡,此时方六十二三岁,在苏州刺史任,故有‘伊郁老病’之语。”根据作者、李德裕、令狐楚生平交往,太常伯当为王起,即此赋当创作于会昌元年(公元841年)秋。

参考资料 完善

1. 赵逵夫 编.历代赋评注 5(唐五代卷).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386-390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忽奔腾而砰湃(“砰湃”通“澎湃”,波涛汹涌的样子。)
2、有动于中(“中”通“衷”,内心。)

二、古今异义
1、如赴敌之
古义:军队
今义:士兵

2、之于物,春生秋实
古义:自然
今义:天

3、金铁皆鸣
古义:兵器
今义:金属名

4、其色惨淡
古义:黯然无色
今义:多形容“萧条”和“费心苦力”

5、有动于
古义:内心
今义:方位名词

6、黟然黑者为星星
古义:点点白发
今义:比喻细小的、分散的点儿或别的东

7. 物过盛而当
古义:衰败
今义:结束人或动物的生命

8.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古义:清朗明秀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政治)有法度,有条理) 

三、一词多义
1、既
物既老而悲伤(已经,……以后)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肴核既尽,
杯盘狼藉(全,都)

2、金
金铁皆鸣(金属,引申为武器)于
行用金(五行之一)请献十金(汉以后银一两为一金)

3、及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到达)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怀王悔,追
张仪,不及(赶上,追上)

四、词类活用
1、欧阳子方夜读书(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 砭人肌骨(砭,名词作动词,刺)
3、春生秋实(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春、秋,名词作状语,在春天,在秋天)
4、四无人声(四,数词作名词,四处)
5、如波涛夜惊(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6、百事感其心(感,使动,使....感慨)
7. 万物劳其形(劳,使动,使....劳累)

五、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修饰。  悚然而、听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2) 连词,表承接。  木遭之而、叶脱/物过盛而、当杀
(3) 连词,表并列。  忽奔腾而、砰湃 

2、者
(1) 代词,“有…者”为固定结构。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有…的东西”)
(2) 代词,“所以…者”为固定结构。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的原因”) 
(3) 代词。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的面容)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盖夫秋之、为状也
(2) 助词,的。  乃其一气之、余烈
(3) 代词。  木遭之、而叶脱(代秋声)

4、其
(1)第三人称代词。 其、触于物也(代“秋声”)/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代“它们”) 
(2) 领属性定语。  其、意萧条(,译为“它的”)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谓天地之义气(直接表判断)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乃”表判断) 
(3)此秋声也(“也”表判断) 
(4)夫秋,刑官也(“也”表判断) 
(5)商,伤也(“也”表判断) 
(6)夷,戮也(“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此何声也(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胡为而来哉(疑问代词“胡”与语气词“哉”,表疑问)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争荣(疑问词“奈何”,表反问)
(4)亦何恨乎秋声(疑问词“何”,表反问) 

3、倒装句
(1)胡为而来哉(为胡,宾语前置) 
(2)有动于中(于中有动,状语后置)

赏析

  此赋的赋前小序交待了作者创作此赋的缘由和目的,正文分两层。

  前两段为第一层,这一层铺写了一系列凄凉的秋声:百虫哀鸣,落叶秋风,蝉声,螿声,蛩声,雁声,汇合成一首暮秋交响曲。而写各种秋声时,又多把秋声人格化:百虫声则为“迎暮”,落叶声则称“吟秋”,秋蝉声则曰“思”,寒螿声则谓“愁”,中间又穿插各种凄凉秋景的描写和游子、思妇对秋声的凄凉感受,把秋声烘托得很凄凉,作者之“孤”也暗寓其中了。其中,前段写秋天景色,融入了作者自己遭受多次迁谪之后带来的人生体验;后段集中描写秋天景色,展开联想,扩大境界,结合历史人物典故,使主题意义显得更加深远。

  第三段为第二层,这一层是作者直写自己对秋声的感受,以抒其“愤”,表明了作者的心态,显示作者不愿屈服于邪恶黑暗力量的信念。但又用对比手法,先写前人:以谢安之“风流”,山涛之“多可”,犹为秋声而感叹,而自己一生坎坷,无谢安之得志,又一生耿介、无山涛之权变,身处逆境,老去年华,闻秋声而不禁有所动。这里,作者写的是前人,但作者在现实中的“孤愤”之情已溢于言表。不过,作者的所感所动,既不同于宋玉因感于秋风叶落而悲叹失志,又不效法潘岳面对萧索秋景而企想隐居,而是惊秋发愤。作者化用曹操《观沧海》中“老骥伏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意直抒自己不畏压抑,不服老病的激烈情怀,又借雄鹰在鞲犹思慕一搏以表明白己不肯放弃理想的雄心。作者惊于秋声,不甘时光流逝,所以,作者在赋的最后以被系绊的老马自喻,要在垂暮之年,秋风之中,呼啸前进,以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青云之志给人以激人奋进的鼓舞力量。

  全赋在艺术上主要采取了铺垫烘托,正反对比的手法,作者为了突出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情怀,先用清新自然的语言从萧瑟凄凉的秋色,哀怨凄切的思妇、征夫的悲秋之情,忧郁深沉的文人的悲秋之情三个方面进行渲染烘托,同作者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雄鹰在鞲,企望高飞的满怀豪情形成鲜明对比,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老当益壮的情怀。

参考资料 完善

1. 刘磊 编著.名赋赏析.北京:金盾出版社,2012年:185-188 2. 田兆民.历代名赋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1246-1251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猜您喜欢

晓岸

扁舟晓泊画桥西,风满蓬窗水拍堤。
落舟半山人未起,万蛙声里子规啼。

九日登高河洑山

袁宏道 〔明代〕

高阁俯苍崖,下有花源路。料得避秦人,入山从此去。

潭水洗山肤,肤尽红霞露。老蛟挟瘦石,千古盘涡怒。

溪上尽渔郎,谁识花流处。事往白云新,人去青山故。

挂却茱萸囊,长啸倚丹树。

罗敷媚 其一 舟夜闻歌,有赠

程颂万 〔清代〕

美人脂粉飘零尽,家住杭州。梦似江州。人别湘天燕子楼。

三年已断筝边约,泪阁心头。恨蹙眉头。春锁人间一段愁。

注解 翻译

李斯论

姚鼐 〔清代〕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讨金檄文

李璧 〔宋代〕

  天道好还,盖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助顺,虽匹夫无不报之仇。朕丕承万世之基,追述三朝之志。蠢兹逆虏,犹托要盟,朘生灵之资,奉溪壑之欲,此非出于得已,彼乃谓之当然。衣冠遗黎,虐视均于草芥;骨肉同姓,吞噬剧于豺狼。兼别境之侵陵,重连年之水旱,流移罔恤,盗贼恣行。

  边陲第谨于周防,文牒屡形于恐胁。自处大国,如临小邦,迹其不恭,如务容忍。曾故态之弗改,谓皇朝之可欺,军入塞而公肆创残,使来庭而敢为桀鹜。洎行李之继遣,复慢词之见加,含垢纳污,在人情而已极。声罪致讨,属故运之将倾。兵出有名,师直为壮,况志士仁人挺身而竟节,而谋臣猛将投袂以立功。西北二百州之豪杰,怀旧而愿归;东南七十载之遗黎,久郁而思奋。闻鼓旗之电举,想怒气之飚驰。

  噫!齐君复仇,上通九世,唐宗刷耻,卒报百王。矧乎家国之仇,接乎月日之近,夙宵是悼,涕泗无从。将勉辑于大勋,必允资于众力。言乎远,言乎迩,孰无中义之心?为人子,为人臣,当念愤。益砺执干之勇,式对在天之灵,庶几中黎旧业之再光,庸示永世宏纲之犹在。布告中外,明体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