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

相关汉字:
读音:
[ sān wú ]
基本释义:
[ sān wú ]

谓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

佛教语。指空﹑无相﹑无作。亦泛指佛法。

详细释义:
三无 [sān wú]
  1. 谓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

    《礼记·孔子闲居》:“ 孔子 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孔颖达 疏:“此三者,皆谓行之在心,外无形状,故称无也。” 晋 陆云 《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五有三无,匪君不极。”

  2. 佛教语。指空、无相、无作。亦泛指佛法。

    唐 王勃 《释迦佛赋》:“恩霑九有,行洽三无。”

三无 [sān wú]
  1. 三无即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是礼乐之原理,另有五至则是礼乐之实事(参见「五至」),君子欲为民父母,须达五至,实行三无。〔礼记.孔子闲居〕记载:「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孙希旦〔礼记集解〕云:「无声之乐,谓心之和而无待于声也。无体之礼,谓心之敬而无待于事也。无服之丧,谓心之至诚恻怛而无待于服也。三者存乎心,由是而之焉则为志,发焉则为诗,行焉则为礼,为乐,为哀,而无所不至。盖五至者礼乐之实,而三无者礼乐之原也。」即是说三无本乎心,充之则为五至。本乎心是根本,重于表现,然而却是实行的动力。王夫之〔礼记章句〕评云:「三无系君子中和恻怛之德,同遍流行,无所间断,其以酬醡群有于日用之间,无非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