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泥

相关汉字:
读音:
[ fēng ní ]
基本释义:
[ fēng ní ]

亦称“泥封”。古时简牍文书以绳捆扎,在绳结处加检木,上封盖有钤印的胶泥块,以防泄密、备检核,谓之“封泥”。流行于秦汉时期。

详细释义:
封泥 [fēng ní]
  1. 谓用泥封缄文书。古代文书囊笥外加绳捆扎,在绳结处以胶泥加封,上盖钤印,以防泄密、失窃。也有将简牍盛于囊内,在囊外系绳封泥者。盛行于 秦 汉 。

    《后汉书·百官志三》:“守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 唐 李林甫 《嵩阳观圣德感应颂》:“目对封泥,手连印署。” 王国维 《<齐鲁封泥集存序>》:“窃谓封泥之物,与古璽相表里,而官印之种类,较古璽印为尤伙,其足以考正古代官制地理者,为用至大。” 清 末以来,此项遗物发现甚多。参阅 清 吴式芬 陈介祺 《封泥考略》, 清 刘鹗 《铁云藏封泥》, 周明泰 《续封泥考略》、《再续封泥考略》, 王国维 《齐鲁封泥集存》, 马衡 《封泥存真》。

  2. 《后汉书·隗嚣传》:“元 (王元 )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 函谷关 ,此万世一时也。”此谓守关如封泥,后因以“封泥”喻据守雄关。

    唐太宗 《入潼关》诗:“弃襦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封泥 [封泥又名泥封、一丸泥。古代的公私文牍,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都用竹简木牍,再加一挖有槽孔之木块,以绳索穿连起来,并将绳结放入槽内。在封发前,加一丸软泥于槽内,并在软泥上加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折。这种软泥为特制之黏土,牢固而不会开裂,其作用与现代用火漆封缄相似。封泥流行于战国至汉魏,迨晋而后,纸、帛盛行,封泥之制渐废。#####〔吕氏春秋.离俗览〕云:「故民之于涂也,若玺之于涂也,抑之以方则方,抑之以圆则圆」。〔列仙传〕云:「以方回印封其户。时人言得方回一丸泥,门户不可开」。〔北堂书钞卷@@@@@.春秋纬〕云:「龙图,赤玉匣,封泥如黄珠相似」。东汉少府属官有守宫令一人,掌帝用笔墨文具及尚书省财用诸物和封泥。古代使用封泥,视官职地位尊卑有所区别,如皇帝玺书用紫泥,一般官鉥、私印皆用青泥。流传至今之封泥,大多为汉魏之物,古鉥封泥则极为罕见。所见封泥皆正方形,正面有印文,背面有木纹及绳痕。近人吴熊取清吴式芬、陈介祺辑〔封泥考略〕,近人周明泰辑〔续封泥考略〕、〔再续封泥考略〕三书中之封泥印本,去其重复及损坏过甚者,并删去其考释文字,汇编而成〔封泥汇编〕,计收周、秦、两汉封泥@@@@@,@@@@@枚,为重要封泥参考谱录。]
  1. 封泥又名泥封、一丸泥。古代的公私文牍,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都用竹简木牍,再加一挖有槽孔之木块,以绳索穿连起来,并将绳结放入槽内。在封发前,加一丸软泥于槽内,并在软泥上加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折。这种软泥为特制之黏土,牢固而不会开裂,其作用与现代用火漆封缄相似。封泥流行于战国至汉魏,迨晋而后,纸、帛盛行,封泥之制渐废。

    〔吕氏春秋.离俗览〕云:「故民之于涂也,若玺之于涂也,抑之以方则方,抑之以圆则圆」。〔列仙传〕云:「以方回印封其户。时人言得方回一丸泥,门户不可开」。〔北堂书钞卷@@@@@.春秋纬〕云:「龙图,赤玉匣,封泥如黄珠相似」。东汉少府属官有守宫令一人,掌帝用笔墨文具及尚书省财用诸物和封泥。古代使用封泥,视官职地位尊卑有所区别,如皇帝玺书用紫泥,一般官鉥、私印皆用青泥。流传至今之封泥,大多为汉魏之物,古鉥封泥则极为罕见。所见封泥皆正方形,正面有印文,背面有木纹及绳痕。近人吴熊取清吴式芬、陈介祺辑〔封泥考略〕,近人周明泰辑〔续封泥考略〕、〔再续封泥考略〕三书中之封泥印本,去其重复及损坏过甚者,并删去其考释文字,汇编而成〔封泥汇编〕,计收周、秦、两汉封泥@@@@@,@@@@@枚,为重要封泥参考谱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