趴账
详细释义:
拼音:pā zhàng
词条内容:趴账,是指国家财政资金昏睡在账户上,得不到有效使用。根据对2014年的审计发现,“趴在账上”的资金中,中央部门有将近一半是教育和科技资金,到2014年底,有14个省2009年以来筹集的创业投资基金中有84%结存未用。资金趴帐不仅造成财政资金浪费,也导致很多民生项目没有钱用,因此,国家在努力盘活资金,纠正资金趴帐问题。
简介;李克强总理趴账指的是财政资金“昏睡”在账户上,造成很大的浪费。语出2015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一个表态:“要依法把那些趴在账上多年的财政拨款收回来,调到那些中央已经确定的重点项目上去,调给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地方去!”某些官员一边将项目资金“跑”到手里,一边又搁置资金不作为,这种不作为与高层积极稳增长的努力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何让“拿了钱项目不开工”的情形得到更好的监督,还有很多功课要做。[1]
数据;2015年6月28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分组审议2014年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审计署抽查的22个中央部门有存量资金1495.08亿元,18个省本级财政由存量资金1.19万亿元,截至2015年2月,仅仅18个省本级专户就有2145亿元趴在账上。
审计发现,“趴在账上”的资金中,中央部门有将近一半是教育和科技资金,超过一半的科技资金结转期5年以上,到2014年底,有14个省2009年以来筹集的创业投资基金中有84%结存未用。
原因;趴账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长年“趴账”,主要是政府财政预算编制不合理、执行不到位,以及缺乏问责等原因导致。不同的原因,要求有不同的应对方案。无论如何,对于那些较为严重的执行不到位的情况,问责方面确实需要加大力度。这种依规依法的问责,力度定然远不止于公开的点名批评。
某些官员有钱不干事,浪费国家财政资金,换个说法便是“懒政”。有些时候,愿意干事者缺资源缺资金,不愿干事者的资金却是“趴在账上昏睡”,着实让人难以容忍。官员的庸政、懒政,是2015年行政系统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也屡屡受到中央的批评指责。懒政不治不行。
如果将财政资金“趴账”问题放在今天的中国经济形势下去看待,这一问题会更显突出与严肃。在当前背景下,一定的投资力度于稳增长的意义和价值,毋庸置疑。当前中国经济总体下行压力较大,稳增长的压力自然也会较大。可以这么说,稳增长与资金“趴账”是无法相容的事情。
影响;一些部门、地方政府财政资金“趴账”,其后果是明显的:
一方面,数量不小的资金“趴账”造成浪费;
另一方面,诸多建设项目,特别是涉及民生的项目“嗷嗷待哺”、急需资金。诸如棚户区改造、农村电网,以及引水渠建设等,都需要项目资金导入。这些资金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既能带动消费、投资,同时又可以改善民生。
举措;近两年来,高层一直希望盘活各级政府的存量财政资金,让“昏睡”的资金“醒转”过来。2015年年初,国务院更是推出十大举措,试图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不让资金“趴账”。诸多举措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也要承认,政令不畅的问题依然存在。13省区“拿了钱项目不开工”,便是例证。
2015年6月底,国家发改委公开点名,称13省区“拿了钱项目不开工”。这种公开点名,以往并不多见。2015年以来,高层为了稳增长想了很多办法,合理增加投资是其中之一。